在校生  教职工  校友  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群芳>>校友风采>>正文
 校友风采 
 校友企业 
 校友论坛 
 联谊图集 
校友风采
牛俊奇:一个名医的三重境界
2015-03-10 00:00   审核人:   (点击: )

人物名片:

牛俊奇, 1958年出生,吉林长春人。1977年考入北华大学合并组建前原四校之一的吉林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工作。19886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传染病专业硕士学位。2000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免疫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吉林省肝病研究所所长、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肝胆胰内科主任、一期药物临床试验病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连续担任三届业务副院长,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春市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先进个人、长春十大新闻人物、吉林省高级专家、“白求恩名医”等。

牛俊奇教授今年56岁,作为一名有着30余年工作经历的医生,这可能是从医生涯最为“黄金”的一个年龄: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对医道的一种透彻的理解和实践,让他在名医之路上逐渐步入更高的境界。

求学:把做好医生作为理想和目标

1977年考入吉林医学院,到1982年毕业,牛俊奇在五年时间里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学业,也奠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医生的坚定根基。

由于认为自己的基础不够好,他甚至把中学时的课本带到了大学。他想从一开始就把专业的根基打牢。事实上,一个人日后的成就很大程度决定于他在事业起点时的起跑姿态。吉林医学院,就是牛俊奇名医之路的起点,一个逐渐成熟的人生观在一个新环境里被迅速确立。在大学里,不仅可以跟着老师学,也可以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提升,而校园文化的熏陶更是他最为难得的人生体验。

时至今日,牛俊奇仍然记得入学的第一堂课是刘志老师给讲的。这个曾在日本留学的老师讲课风趣亲切,话语中充满着鼓舞和激励。因为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而且录取率仅为4%左右,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教”与“学”的热情都非常高。尤其是学习英语,让牛俊奇感到自己从此“长了两双眼睛”,能够望到整个世界。即使课本大多是油印的,即使连一本英汉小词典都难以买到,即使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都算是奢侈品,但求学的时光在他眼里也是快乐和充实的。那时他们也追星,但追的不是影视明星,而是中国女排和国家冰球队员,在赛场上拼搏和在学业中求索,于他们而言,有着一种迷人而且令人激动的相似。

当时任课的青年教师不断考取研究生、出国留学,成为在校学生的榜样。杨廷宾、李若伦、石世庆、徐大群等老师的言传身教,更让他受益非浅。教病理的刘老师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学习、如何考研。其实牛俊奇的理想已经确定,这是一种难得的自律品质,学习要扎实和全面,将来踏踏实实地做一名好医生。在理想动力的支配下,他用五年时间来苦读和钻研。在校期间,他关注社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里体会着作为学子的责任和一种职业的崇高。

毕业时,成绩优秀的学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是留在吉林,在母校任教;另一个是去长春,到省城的大医院工作。牛俊奇和另外一名同学一起来到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工作。

医疗:临床实践中的辩证和创新

1982年到现在,牛俊奇一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现吉大一院)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9876月,他晋升为主治医师。19886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传染病专业硕士学位。199310月至199412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圣玛利医院作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丙肝病毒的研究。1997年至1999年赴美国康乃狄克大学医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为期26个月的核酶抗HCV的研究。2000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获免疫学博士学位。20009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0月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

在英美的两度留学访问,让牛俊奇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我国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那时条件艰苦,资金紧张,但他格外珍惜与国外名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英国伦敦大学圣玛利医院,导师是国际知名专家、《病毒性肝炎》杂志的主编霍华德托马斯(Howard Thomas),在职业精神和学术研究上,导师给予牛俊奇的影响十分深远,使他在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时隔20年,也就是2014年,牛俊奇借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9届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之机,重回伦敦故地。他带去的“礼物”,是刚刚完成的《病毒性肝炎》和《肝胆系统疾病》两本译著,两本著作的原作者,就是他当年的导师。

30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牛俊奇对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霍乱等疑难传染病重症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流行病学规律和诊断治疗手段,对毒痢、流脑等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达到95%

在他主持、参与、指导和组织的临床医疗技术工作中,有许多个“第一”。1994年,作为一名主治医师,他随老医生到白城会诊,根据临床症状和化验结果,果断地确诊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的首例霍乱病人,并及时报告给省疾控中心,病人的病情得到迅速控制,最终在长春治愈出院。当时正值第二届长春国际电影节开幕之际,有效避免了霍乱的传播和流行,受到省卫生厅、人事厅的通报表彰。

1997年,他应用新式腹膜透析技术治疗肾出血热肾衰竭患者,使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这一技术是他率先使用,在当年是比较先进的。2000年,他确诊了我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同年在省内率先引进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走在了省内肝病治疗领域的最前沿。

2003年抗击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战役中,他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无数个夜里,他认真地查看每一位患者的病情,病房的灯光映出他忙碌而挺拔的身影。而到了白天,他又早早地开始了新的工作。每次遇到危险时,他总是自己冲在最前面,把安全留给别人。正是他负责的传染病科,首先报告、隔离、收治和转运了我省7SARS病人。牛俊奇为其他病人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可是自己却染上了非典。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他带着呼吸机微笑着面对镜头摆出胜利的手势,在场的人无不落泪。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住院40多天后终于脱离了危险,并在康复后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医生的神圣使命。这一年,他获得长春市委颁发的“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吉林大学“抗非典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获得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者奖章”。

2001年到2013年,他连续12年担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业务副院长兼肝胆胰内科主任、一期药物临床试验病房主任。20038月至20049月,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习,获医院管理文凭(Diploma in Hospital Management)。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获得吉林省第八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及吉林省第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称号。2006年,被评为第二届白求恩名医。2007年,获得长春市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先进个人称号。他还获得2008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和2008年度的第二批“吉林省高级专家”称号。这一项项殊荣,是对一个医者最为崇高的褒奖。

致远:生命里的大医情怀

牛俊奇深知,一个名医除了要有治病救人的本领,还要有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甚至要走进患者的心灵,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要做到这些,自己必须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精诚的医道来支撑。既需要走上手术台、走到病床前,也需要隐到手术台和病床的后面。

多年来,牛俊奇致力医疗科研,先后承担了“口服型基因工程单位疫苗的研制”等卫生部部属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等,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34篇、通讯作者45篇,包括在HepatologyJ Clin PatholJ Medical Virology等国际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了译著4部,参加编写论著5部。另外,多次应邀在包括美国肝病年会(AASLD),欧洲肝病年会(EASL),亚太肝病年会(APASL)等知名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他主持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慢乙肝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作用及其机制”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免疫学因素在慢性肝炎患者的作用研究”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乙型病毒肝炎基因治疗的研究”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吉林省不同人群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研究”获省科委四等奖,“甲型肝炎的特异性预防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的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他带动培养下级医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使临床、教学、科研多方面发展,充分发挥着学科带头人的模范作用。他带领的肝胆胰内科于2011年和2013年先后获得“消化疾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和“感染性疾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他在省、市、分科学会兼职较多,现担任吉林省肝病学会主任委员,吉林省传染病学会主任委员,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肝病学会会员,欧洲肝病学会会员,美国肝病学会会员,第九、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委员(终审专家),卫生部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理事,中华传染病学会委员,同时也是《临床肝胆病杂志》主编和《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等十多家杂志的编委,是省内有广泛影响的专家学者。

牛俊奇是全省历次重大传染病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专家组组长,包括SARS、手足口、H1N1H7N9等。他的最大贡献,是对病毒性肝炎的基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宿主免疫和遗传因素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影响,新型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及脂肪肝的研究。在吉林省扶余县,他发现丙型肝炎患者几千例,几乎都是由于多年前注射咖啡因引起的。在他的努力和持续关注下,政府、企业和研究人员联合投入资金和治疗力量,免费送医送药,包治包愈,已有800余人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刚刚过去的2013年,在业务副院长岗位上任届期满的牛俊奇教授用“一、二、三、四”来总结自己取得的成果:“一”是获得了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是出版了《病毒性肝炎》和《肝胆系统疾病》两本译著;“三”是获批了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等三个项目,总经费达5090万元;“四”是发表了40多篇论文。

“当地震来临时,当非典等疫情发生时,都是医护人员冲到一线去挽救人民生命,很多人因此而染病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人们对医生的评价是‘白衣天使’。”“医生们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钻研医学,为百姓健康呕心沥血,他们很少正常上下班,加班成常态,还有的用自己的工资为患者垫付医药费……”牛俊奇教授心中有一种大医情怀,这是一种医者内心的坚守和期待。用大爱铸就崇高的医魂,用奉献诠释无悔的人生,这是对牛俊奇教授最贴切的写照!

关闭窗口